1. 首页
  2. 宝宝

陶母教育儿子(陶母教育儿子有怎样的品质?)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陶母教育儿子,内容包括陶母教育儿子有怎样的品质?,知道陶母教子的典故吗?,陶母责子中从陶母的举动来看,她对儿子的教育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陶母 陶侃母亲谌氏(243-318年)古代饶州人,今江西省鄱阳县人,(是我的老乡啊,呵呵.)是我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陶母以身垂范,育子成

1.陶母教育儿子有怎样的品质?

陶母 陶侃母亲谌氏(243-318年)古代饶州人,今江西省鄱阳县人,(是我的老乡啊,呵呵.)是我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

陶母以身垂范,育子成才的事迹,千古传颂.以下为其育儿二事. 截发延宾 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陶母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

陶母时常诫子务“使结交胜己”。(交朋友要交比自己强的人.)古书有载: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

於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罄,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谌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谌氏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坐诸荐以为马革。日夕,遂为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逵知谌氏所为,既叹其才识,又深愧其厚意,语曰:“非此母,不生此子。”逵至洛阳,遂称之於羊晫、顾荣等人,大获美誉。

陶母截发延宾,锉荐喂马之事乡里传谈,以为贤良。官府特为陶母住所立坊,名为延宾坊,命屋边之桥为德化桥,以此嘉彰这位贤母。

北宁范仲淹知饶州时,曾下令于德化桥头立“延宾坊故址”巨碑,供人瞻仰,以此宣传陶母“截发延宾”的事迹。 封坛退鲊 陶侃少时,在浔阳作主管渔业生产的小官。

少小离家在外,谨记母训,陶侃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待人和善、颇有人缘。有一次,他的部下见其生活清苦,便从鱼品腌制坊拿来一坛糟鱼给他食用。

孝顺的陶侃念母平素好吃糟鱼,便趁同事出差鄱阳之机,顺便捎上这坛糟鱼,并附上告安信。 陶母收到信物,甚为侃儿一片孝心高兴。

于是随口问送信物之人:“这坛糟鱼,在浔阳要花多少钱?”那客人不解其意,直夸耀说:“嗨,这坛子糟鱼用得着花钱买?去下面作坊里拿就是,伯母爱吃,下次我再给您多带几坛来。”陶母听罢,心情陡变,喜去忧来,将糟鱼坛口重封好,叫客人把鱼带回陶侃,并附上责儿书信。

此书言辞严厉,书云:“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陶侃收到母亲返回的糟鱼与责书,万分愧疚,深感辜负母训,发誓不再做让母亲担忧之事。

从此,陶侃为官公正廉洁,公私分明,直到晚年告老还乡,他也一丝不苟将军资仪仗、仓库亲自加锁,点滴交公。陶侃的一生业绩浸透了陶母谌氏的言传身教。

助人为乐,不受酬谢。.。

2.知道陶母教子的典故吗?

陶母,晋代著名大将军陶侃之母湛氏。

陶侃因年幼丧父,家贫无所依托,湛氏只好携陶侃回娘家。陶母即以纺织谋生养子,供陶侃读书。

湛氏家教严谨,教子惜阴读书,树建功立业之志,还以忠顺勤俭为美德熏陶其子。为此,小小陶侃总以清贫为乐,发愤进取,自幼伴母夜织而读书,闻鸡鸣而劳作。

因此,陶侃读书万卷,精通兵法,被其父好友太守范逵荐为县令,直至任长吏、太尉、都督大将军、封长沙郡公,为国为民,清正廉洁。 陶侃为县令时,曾送一坛干鱼给母亲,湛氏收到后,立即书信一封,连同一坛干鱼,命其来差带走,退回干鱼。

信中义正词严斥责儿子,告诫他不可受别人之礼,应如数退还其人。有一次,正值下大雪范逵骑马来访陶侃。

湛氏见家中无草喂马,便从床上抽下卧垫禾草,切碎喂马;又悄悄把头上的长发剪下卖与店人,换回酒菜,热情款待客人。范逵听街坊邻人道出真情后,赞叹说:“没有这样的母亲教育不出这样的孩子啊!”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母亲,就在长沙市城南沙河街北段陶母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贤母祠,并把祠址(今长沙市天心区)所在的街道称之为“礼贤街”。

于是,与大家熟知的“孟母教子,居必择邻”相呼应的有“陶母教子,剪发待宾。”好像还有一句:“陈母教子,衣紫腰金。”

喻贤母们教子有方。

3.陶母责子的教育方法

【原文】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

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译文】: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

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糟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公物(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本故事是说世上的父母 ,都希望子女孝敬他们 ,但孝敬要正当。

把公家的财物赠送给父母,这是不应该的,陶母拒收一坛腌鱼,并回信严肃地批评儿子,这是母亲教育有方。

4.读《陶母教子故事》有感

从“陶母教子”说父母助廉 我国自古就很重视家庭教育,《三字经》中的 “养不教,父之过”,是我们都很熟悉的词句,意思就是长辈仅仅对晚辈进行抚养而不教育,就是长辈的失职与过错。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对子女操行教育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陶母教子”的故事,就是家庭和家长参与廉洁教育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陶母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与孟母、欧阳母、岳母一起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陶母出生于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

16岁那年嫁给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为妾。生下陶侃没几年,丈夫病逝,从此家道中落。

由于孤苦无依,陶母只好携带幼小的陶侃由浔阳(今九江市)回新淦娘家,以纺织为生,供陶侃读书,并很重视对儿子的言传身教。陶侃在踏上仕途赴任之际,湛氏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侃儿,为娘苦了一世,总算看到你有了出头之日。

但望我儿做一个清正之人,不可误国害民。为娘拿不出什么东西为儿饯行,就送你三件土物吧。”

来到官府后,陶侃打开包袱一看,只见里面包着一块土、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土布。他先是一怔,后来才慢慢领悟到母亲的用意。

原来一块土是教儿永记家乡故土;一只土碗,是教儿莫贪图荣华富贵,要保持自家本色;这一块白色土布,更是教儿为官要尽心恤民,廉洁自奉,清清白白,永不忘本。母亲的箴告深深打动了陶侃的心。

后来陶侃在仕途上果真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他正直为人,清白做官。陶侃在海阳做县吏的时候,恰好监管渔业,孝顺的陶侃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心中总觉歉然不安。

有一次,趁下属出差顺路之便,嘱托他带了一坛腌鱼送交母亲。谁知湛氏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员,却拿公家的东西送给我,对我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和回信,大为震动,愧疚万分。他遵循母亲的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勤于政事,从长吏、太尉、都督大将军一直到封长沙郡公,成为中国古人治学和为官的表率。

如果说陶母是家庭助廉的一位好母亲,那么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陈毅便是一位家庭助廉的好父亲。陈毅曾写了一首诗《七古·手莫伸》:“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夫人张茜看了深受感动,欣然命笔写下座右铭:“满招损,谦受益,莫伸手,终日乾乾,自强不息。为了工作,必须休息。”

这两首唱和之作,既是陈毅和张茜的互勉,也被运用到对子女的教育之中。教育子女做到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廉洁自律,不滥用权利,不谋私利,不向党和人民伸手。

像陶母和陈毅夫妇自觉教育子女的家庭虽然比比皆是,但是不注重对子女进行廉洁教育的父母也并不少见。我们生活在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家长对财富的向往与贪欲,以及生活中贪图享受、爱占小便宜的行为都会对子女的养成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不少贪官出身贫寒,从小有强烈的摆脱贫困、出人头地的愿望;父母期待他们的也往往是子女能出人头地、回报父母的养育和光宗耀祖,而没有对子女的廉洁进行教育。民间曾有一个传说,有位母亲中年得子,十分溺爱,儿子自小就喜欢拿别人的东西,每当儿子拿了人的东西,母亲便面露喜色,甚至表扬儿子能干,致使儿子成江洋大盗,触犯刑律,被判死刑。

儿子临刑前提出一个愿望,就是要再吮吸母亲的乳头,当母亲满足他这个最后的愿望时,他竟然狠心地咬下了母亲的乳头,并怒斥母亲为什么从小不教他走正道。我国台湾也有一句俗语“细汉偷拔葫,大汉偷牵牛”,就是说如果小孩子偷一点儿小东西,不被指责、批评,反而以为得到便宜,就会愈偷愈大,长大后再教育就来不及了,正如《后汉书》所说:“禁微者易,救未者难。”

为人父母者 ,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贪官污吏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而殃及父母。为了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像历史赞颂的那些廉洁家长一样,对子女从小进行廉洁自律的教育。

5.陶母湛氏教子的两件事

陶母湛氏:(公元243--318年), 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贤母,晋代著名大将军陶侃的母亲。她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是著名的"四大贤母"之一。

有一个下雨天,由于家无斗笠、雨伞,陶侃没法上学,便蹲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玩。陶侃眼睛盯着穿来穿去的梭子,甚是好奇。湛氏见状,灵机一动,停下织布机,把小陶侃拉到身边,轻声细语问陶侃,老师教了什么课文,陶侃说老师教读<;贤文>;,湛氏就让儿子背出来。陶侃便天真地叽叽喳喳地背诵,当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湛氏叫陶侃停下,让他解释,陶侃想了半天,结结巴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湛氏因势利导地指着手里的织布梭子启发,使陶侃懂了借光阴用功读书的道理。从此,他发奋苦读,结果不负母望,一举成才。

陶侃经别人引荐,去外地做官。赴任前,湛氏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教导陶侃,希望陶侃做一个清正之人。湛氏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包袱递给陶侃让他带上。到了目的地,陶侃打开包袱一看,只见里面包着一坯土块、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的土布(俗称“河布”)。陶侃先是一怔,过了一会才慢慢领悟到母亲的用意。原来土块表示,无论身在何地,看到它,就应想到家乡故土,要为故土争光。母亲的“三土”深深打动了陶侃的心,后来他在仕途上果然不负母亲所望,做到正直为人,清白为官,世代赞誉。

6.古代慈母教子的故事

田母拒金 战国时期,田稷子曾任齐国宰相,三年任满从相位上退下来时,他的属吏送给他百两黄金。

田稷子收下后,将它拿回家去原封不动地献给了母亲。田母问明原因后,十分严肃地说:“为官应该做到廉洁自律,品行高洁,不取分外之财,否则就是不义;如果你要孝敬长辈,就应该尽心诚意地为国办事,否则就是不孝。

不义之财,不是我应有的东西;不孝之子,也不是我的儿子!”田稷子受到母亲训斥后,先将那些金子退还给属吏,又主动到朝廷请罪。齐王很是钦佩田母的高尚情操,就从朝廷拿出一百两黄金赏赐给田母,同时也没计较田稷子收受百金之事。

陶母封鱼晋朝人陶侃小时候家里很穷,但陶母却很注意对他品德的教养。后来,陶侃做了一个小吏,有一次他利用负责管理鱼塘之便,弄到一坛腌好的咸鱼,让人捎给了母亲。

陶母见后,立即封好了咸鱼,派家人原物送回,并写了一封信责备他说:“你作为一个官吏,却拿了公家的财物给我,不但不能使我满意,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啊!”此后,陶侃牢记母训,清廉正直,忠于职守,后累官至征西大将军、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洲诸军事等要职,成为东晋初期的重臣之一。李母退米唐朝人李畲曾当过监察御史。

一次,官府派人将他的俸米送到他的家中。他的母亲叫家人拿出斛来将送到的米量了一遍,发现多了三斛。

李母又问他们送一趟米应该给多少车脚钱,送米的人说:“给御史们送米不要脚力钱。”李母听了,非常生气,就令家人将多余的俸米送还了官府,并付了车脚钱。

李畲回家后,李母将他狠狠地责备了一番。为此,李畲专门上奏章参劾了发放俸米的仓官,又亲自向朝廷请罪。

寇母遗诗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为人织布度日。但在寇准做官后不久,寇母就病逝了。

临终前,寇母亲手绘制了一幅《寒窗课子图》,并在上面题诗一首:“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儿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让仆人刘妈在适当的时候交给寇准。寇准仕途顺利一直做到了宰相。

有一次,他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请来了两台戏班子,准备大宴群僚。刘妈见时机已到,就将这幅《寒窗课子图》交给了寇准。

寇准边看图边读诗,不觉泪如泉涌。于是立即撤去了寿宴,辞掉了寿礼,从此清正廉洁,勤于政事,终成一代名相。

还有岳母刺字。

7.陶母责子是谁

原文】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

母封鲊反书,反书择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译文】陶侃担任东晋的大将军,对国家来说,他是栋梁,对老百姓来说,如同父母,世人敬重他。

陶侃在青年时期作过鉴察鱼梁事物的小官,曾经派人送一陶罐腌鱼给母亲。他母亲把原罐封好交给送来的人退还,反而写了一封信责备陶侃,说:“你作为小官,拿公家的东西来闭塞给我,不但对我毫无好处,反倒令我担心。

” 本故事是说世上的父母 ,都希望子女孝敬他们 ,但孝敬要正当。把公家的财物赠送给父母,这是不应该的,陶母拒收一坛腌鱼,并回信严肃地批评儿子,这是母亲教育有方。

字词解释: 陶公:对陶侃的敬称。 少时:青年时代 鱼梁吏:鱼梁,在水中筑堰用以捕鱼的一种装置。

鱼梁吏,监察鱼梁事务的小官。 坩(gān):盛物的陶器。

鮓(zhǎ):经过加工的鱼类食品,如腌鱼,糟鱼之类。 饷:赠送 官物:公物 【正确翻译】: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

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糟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公物(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陶母教育儿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